您当前的位置:首页 >> 滚动 > > 
健康小站丨夏秋之交,如何应对这三类“外感咳嗽”?中医师有话说
来源: 钱江晚报      时间:2023-08-30 13:53:30

潮新闻客户端 记者 吴朝香 通讯员 李少仁

经过阵阵秋雨洗礼,杭城气候逐渐变得凉爽,但此时却是呼吸道疾病的高发期。


(资料图)

“中医认为,秋季气候多清凉干燥,夏末初秋昼夜温差较大,人们易感受外邪。外邪之时,肺脏首当其冲,肺气不清,肺气上逆就可导致咳嗽。”潮新闻·钱报健康小站、杭州市西湖区文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中医科主治医师刘锐介绍,对常见的上呼吸道感染、急性支气管炎等病症,中医可按外感咳嗽来治疗,外感咳嗽可分为以下三类:

一、风热咳嗽

表现为咳嗽剧烈、喉燥咽痛,舌诊呈苔薄色黄,治疗上需疏风清热、宣肺止咳,可用薄荷、菊花、枇杷叶泡茶饮;也可对鱼际穴、曲池穴进行按揉或刮痧,鱼际穴是手太阴肺经的荥穴,五行属火,可清肺泄热;曲池穴是手阳明大肠经的合穴,能疏散肺经风热。

图片来源:视觉中国

二、风燥咳嗽

越到深秋,人们越容易受燥邪侵袭。如果突然干咳不止、咽痒难耐、口鼻干燥,舌质红而干,舌苔薄或黄或白,一般可判断是风燥伤肺导致的咳嗽,可用杏仁、浙贝母、梨皮、薄荷泡茶饮,还可以按揉尺泽穴。

三、风寒咳嗽

若因贪凉不慎受到空调寒风的侵袭,或是在深秋转凉后,未及时增添衣物而受了风寒,出现咳嗽咳痰,痰多稀薄而色白,有咽痒、气急等症状,舌诊苔白或薄或厚,可大致判断是风寒袭肺所导致的咳嗽。

此时,需疏风散寒、化痰止咳,可用生姜、紫苏叶、陈皮、款冬花泡茶饮,还可用艾灸来温阳散寒,或用艾叶煮水泡脚,泡至微微出汗即可。

医生介绍,这三种外感咳嗽证型都以“风”字开头,意味着不论是热邪、燥邪、寒邪,都是与“风邪”一起侵犯人体的,除了有各自的特点外,还可能有一些共同的表证,如畏寒、发热、头痛、鼻塞等。

主治中医师刘锐提醒,这三种咳嗽证型是可以演变转化的,风寒可入里化热、风热可化燥伤阴,应及时就诊治疗,以免生变。

“转载请注明出处”

标签:

X 关闭

X 关闭

观点